叮当在这周终于被成功投递出去,这几天终于可以专心研究下我的客厅布置了。
定制心仪的沙发,选购喜欢的花盆,比着尺子在每个角落丈量盘算......想象不久后窝在里头岁月静好,感受为自己而忙碌的美好。
终于换上我喜欢的画了
叮当上了小学,哆啦也渐渐长大,吃饭睡觉都不那么操心的,感觉最辛苦的两年总算是快熬过去了。最近也在考虑工作之余,要给自己留点时间,读书、运动、追剧......渐渐填充生活的间隙。前不久读者留言,希望我能推荐些大人看的书和电影。说句实话,这两年我时间精力实在是不够,选书选品带娃之余,自我愉悦的部分很少(莫名有些惨)也是希望娃大些后能逐渐多起来。当然,不多,不也代表没有。就像今天这部片,是我喜欢很久的关于书籍的纪录片——
首播:2019年
共5集,每集30分钟
推荐年龄:6-99岁
观看频道:b站
是啊,生活也许鸡飞狗跳,工作也常沮丧迷茫,但是,还有书籍!很多时候,生活的慰藉就在于,虽然……虽然……但是……还有但是。记录这个浮躁时代里形形色色的读书人,捕捉所有与书籍有关的小故事,虽短小却治愈力满满。
第一季刚出来时,一开始大家挖掘出这部宝藏片子,还是因为胡歌的配音,但看着看着,到第二季,胡歌渐渐成了没名字的背景音。
这部纪录片从编者、翻译、出版、书店到读者,很多很多与书籍有关的人,串联起关于书籍的所有感动。
可能因为我一直致力于童书推广,所以特别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里面所有的爱与痛。记得当时追更第一季关于绘本的那一期时,听到创作绘本的蔡皋说,“我愿我的小书,像一艘艘小船,划到你那边去,被小孩子看到,然后去穷其究竟。”虽然我不是作者,也不是出版人,但我也是这条河流之上的一艘小船,承载着孩子看见世界后穷其究竟的一段旅程。
喜欢的工作给我无限动力,但说实话,也常常会疲惫,会质疑,甚至想放弃。只是,每次当我重温这部片子,又不断被治愈,不断被鼓励,因为有那么多人,都同在路上。今天重点和大家分享第二季,也是我自己更为喜欢的一季。这篇与其说是影评,不如说更是触及我心的碎碎念~
我就是个商人
我每天想的都是怎么挣钱
印象最深的,江湖人称“老六”的读库创始人张立宪,在纪录片的采访里,戏谑自己的一句话:
游走于编辑和商人两个身份之间,这个自诩眼里只有赚钱的商人,他真正想做的,却只有一件事——做出一些好书。怀着要做出一本自己可以负责的好书情怀,不惜打破行业规则,建立了自营直销的模式(所以读小库的书品质高且价格真正坚挺),成为出版行业独一无二难以复制的存在。我家书柜的c位书籍
这期间经历多少困难险阻,只有老六自己知道,但我在这个男人永远自嘲般的幽默感里,仿佛听到他在说,只有做内心真正热爱的事,男人才能至死是少年。我很喜欢老六性格上的幽默感,是那种历经很多事之后,行至水穷处还能坐看云起时的潇洒。但更欣赏他,对做一本好书这件事的专注和痴迷,甚至让我有了共鸣。看到他说,每天在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里穿梭忙碌,只有在夜深人静时,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,才是他最享受的时候,我莫名就又同频感动了。因为我可以感受到老六对做书的热爱,就像我自己同样喜欢童书一样。
白天要为工作室各种事务忙碌,还要安排照顾两个孩子,只有到了晚上,孩子们都睡下后,我才能坐下来,来到属于我自己的小世界里,不问天地,只与自己对话。与书籍有关的每个人,都像是同行路上的一盏灯,时而鼓励,时而安慰,总是被治愈。
“
借助翻译
我得以穿梭于多重宇宙
有多少孩子曾经在霍格沃兹世界里做过一场关于魔法的美梦?
《哈利波特》是地球孩子都知晓的魔法小说,但很少有人会记得在书的封面上,译者后面跟随的三个字——马爱农
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,《哈利·波特》中文版的主要译者。
罗琳笔下恢弘奇幻的魔法世界,蕴含大量古老的欧洲神话、巫师文学、炼金术等,甚至很多词语,咒语,都是罗琳生生造出来的。
这让已经翻译过无数儿童文学作品的马爱农也犯了难,但从小生活在翻译世家的她,始终记得爷爷对她的教诲就是:“翻译是很严谨的一件事”
一开始她哈利波特的咒语音译,但她发现音译始终无法传达那种铿锵有力的力量,转而用意译结合我们中国习惯的四字结构。
于是,后来我们才能在翻译过来的《哈利波特》里读到“幻影移形”“倒挂金钟”“神锋无影”这样极具中国特色的四字咒语。
听她的故事,会很有亲切感,因为她翻译过很多儿童文学,都是我读过的,像《绿山墙的安妮》、《彼·得潘》、《爱丽丝漫游奇境记》、《绿野仙踪》……
我们之所以能畅通地在中外经典书籍里畅游,都是因为有这些孜孜不倦的词语摆渡人。
最后她说,因为有很多翻译工作,她没有太多时间出去看看,但是阅读和翻译,已经带她穿越过很多宇宙了,于我,真的太有共鸣!
说起翻译,《但是还有书籍》里还有一位女性,是我非常喜欢的,复旦大学教授包慧怡,在她的身上,除了可以看到译者的专业,还有女性的美丽和智慧。
关于她翻译上的成就,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纪录片里看,是一位很年轻但很不简单的诗人、翻译家。
她让我看到了读书人自洽的那一面,她站在那里,就是她所有读过的书,写过的诗的一个集合。
但在她身上,我也能看到属于她自己个性化的那一部分,是优雅的、美丽的、自在的。
她会为自己精心打扮,从耳饰到戒指到发型,那种自内而外散发的美,让我有些着迷,并心向往之。
我甚至想,虽然我无法决定我女儿哆啦未来的人生,但如果能给她祝福,我愿她就能成为这样的女孩,智慧而美丽,怡然又自得,去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工作,穿自己喜欢的衣服,去过自己心之所向的人生。
“
我坐在这片草原上
心可以连接到整个世界
在海拔3700米的塔公草原上,有一座草原图书馆,是一位名叫久美的僧人,凭借自己和村民的努力,一起筹备物资搭建而成的。
过去,孩子们只看到过图书馆窗外的草原和雪山,而现在,他们能在这里,看到雪山之外,更大更美的世界。这里成为了很多孩子精神世界的乌托邦。为了建成这座图书馆,久美甚至自学了建筑学,为了筹集资金,卖起了青稞酱。像是古老故事里的愚公,一点点,一点点,为孩子们用书籍搭建起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。
身体有缺陷的19岁拉姆,最爱的书是《巴黎圣母院》,因为书里的主人公,就像她自己。她原本的生活是黯淡无光的,但因为这座图书馆,她有了当作家的梦想,一有时间她就会跑来图书馆阅读,也尝试着写她母亲的故事。
这几年因为做乡村图书馆,我深知越是贫穷的地方,教育资源越是匮乏,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,对山那边世界的向往,都是与生俱来的。这一集的评论里,有大量看哭的读者,包括我,想要为这座草原上的图书馆捐赠书籍。而善意不用聚焦于远方,每个人都是书籍和知识的推动者,总有力所能及可到之处,想到有那么多人都被好的片子而推动着影响阅读这件事本身,我就觉得这部片子值得推荐。无论如何,但是还有书籍,还有那么多热爱书籍,从事与书籍有关的工作之人,带给我们那么多朴素的感动。5年前曾是《书评周刊》主编的理想者涂涂,为了寻找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,毅然辞职,不断在路上去记录那些不被看见的民间文学价值。杨本芬原本是一位很普通的家庭妇女,但在她80岁这一年,她书写母亲一生的《秋园》经涂涂发掘后得以出版,收获了无数感动与好评。如果不是涂涂这样的书籍勘矿者,60岁才执笔写自己母亲故事的杨本芬就不会被看见,那些很普通但又曾热烈生活过的人,可能就真正隐入尘烟了。宝藏一直都有,勘矿者不常有,所以当自己也成为了书籍流通之路的一环,就更能理解涂涂这样对作品的珍重。这些年,我也常常会收到出版社寄过来的新书,有时候和工作室小伙伴一起阅读,有时候只能在深夜,自己慢慢阅读,无论多累,都不想错漏任何一本,我想那时候的心情,和涂涂是一样的吧!还有太多令人动容的人与书之故事,在纪录片里娓娓道来,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可能被戳中心怀。因为读到一段文字而控制不住泪流满面的图书管理员——
一辈子致力于古籍研究、98岁高龄依然每天坐公交车往返于南京图书馆的沈燮元老先生,戏谑自己这辈子就做了两个工作,编目和采买书籍。
在小区门口、音乐节上,甚至乡间地头,在流动书摊上传播阅读种子的浪漫夫妇——在每一集的记录中,都能看到这个行业中,每一个环节之上的代表性人物,在孜孜不倦地以专业对抗世俗,一本好书的诞生,正是有一群这样可爱的人,在传递文字的真诚。在这部纯粹只与书有关的纪录片里,没有明星没有热点,只是一群普通人与书有关的故事,我一次次被感动,更被鼓励。我既是读书人,也是读书推广人,所以更能被这其中的平实所打动。我看到了我热爱的,被很多人热爱着;我坚持的,有很多人也在坚持。这就是书籍的力量,如果你爱读书,相信你也一定会被这部《但是还有书籍》中某个人,或者某段故事而打动。